收藏 | 设为首页 | 客服热线: 010-65181749
 
商政动态
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恒基中心办二座1114室
电话:010-65181749
商政动态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商政动态 > 商政动态
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
日期:2017年08月31日 10:37

民生改革持续推进 惠民措施接连出台

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

 

50万元的诊疗费,对多数家庭来讲是笔不小的负担。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翠江镇农民韩豪一家,却并未因此倾家荡产。“基本保险和大病保险一共报了32万元,再加上8万多元的精准补助,50多万元我报销超过了80%。”韩豪说,这让全家人松了一大口气。

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,守护了许许多多家庭的好日子。中共十八大以来,民生领域改革持续推进,一系列惠民举措密集出台,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。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、更稳定的工作、更满意的收入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、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、更舒适的居住条件、更优美的环境、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,是中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
织密民生福祉保障网

“要不是政府有这么多好政策,我只能看着丫头回家种地了。”河北省唐县石门乡黄岩村的贫困户王典子老人深情地说。他家三女儿王三花在唐县军城镇中学读书,由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,除了免除学杂费、课本费、享受寄宿制贫困生补贴,学校还为她争取了社会救助。

该校像王三花这样的学生,共有89人。今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“两免一补”政策。这意味着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将享受同样的补助政策,更多农村娃可以更好地上学。

思民之所思,解民之所忧。2015年227日,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提出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”,从此,“获得感”成为中国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。

这5年,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,更多病人不再“小病靠忍,大病靠拖”;户籍制度改革坚定推进,户口本不再成为阻隔城乡流动的高墙;全民参保登记陆续开展,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正在实现……补短板、兜底线、出实招,中央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,为老百姓织密了民生福祉的保障网。

让小康看得见摸得着

“终于能在自己家过年了,心里敞亮!”今年春节前,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青云街亿达云集小区居民李女士搬了新家。李女士家曾住在脏乱差的棚户区,冬季要靠烧煤取暖。5年前,她家所在区域被划为政府统一拆迁地区。

近年来,北京、辽宁、广东等地通过棚户区改造,改善百姓家庭住房条件,让百姓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今年1-7月,全国棚户区改造已开工470万套,完成了全年600万套目标任务的78%。更多“李女士”的生活质量将越来越好。

“生活越来越好了。”这是许多中国老百姓共同的心声。当前,中国秉持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,着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: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,居住环境更加舒服;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1000万,老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;企业职工养老金持续增加,让2亿多人“老有所养”,幸福感不断加强;污染防治不断发力,绿水蓝天越来越成为常态……

“老百姓关心什么、期盼什么,改革就要抓住什么、推进什么。”中国的小康社会,是人民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感受得到、充分认可的全面小康。中国的改革发展,正为13亿多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。

满足多层次文化需求

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许多居民的生活,因为一个剧社而改变。

2012年,从部队转业的杜洪连组织社区居民,成立了“篮梦实验剧社”,自编自导自演小品话剧。他们打造的情景朗诵剧《梦回提篮》已获上海市民文化节的3个奖项。“现在回想起来,排练这部剧改变了我们许多人的人生。”杜洪连说,上至八旬老人,下至四五岁的娃娃,剧社社员们对起台词来,不亦乐乎。

文化惠民编织幸福生活。这5年,文化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启动“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”,加大对原创精品扶持力度,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共建共享,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。

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,中国不忘构建人民丰饶的“精神家园”。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,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,中国人民越来越自信,对未来生活越来越有底气。

“唱响主旋律的感觉,真好!”刚看完电影《战狼2》的北京市民小陈这样感慨。这主旋律的背后,是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;一句“真好”,道出了中国人民满满的获得感。(记者 王萌 贾平凡 韩维正)